沪上三大名校长圆桌谈 A Level如何做中西课程融合与创新
连接改变教育
5月24日下午,由顶思TopSchools特别支持的“2017国际课程改革与建设高峰论坛”上,国际教育界的精英们齐聚一堂,各抒己见。论坛中,上实剑桥总校长毛克非、光华剑桥校长雷冬冬和光华浦东校长王慧琴,就"核心素养、中西课程、融合创新”这些关键词展开讨论。
毛克非
上实剑桥总校长
资深国际教育专家,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博士、博士后,曾任日本国家空间研究所研究员、STA院士。精通高等数学、纯数、统计学和力学。
雷冬冬
光华剑桥校长
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专业本科,硕士,英国哈德斯菲尔德大学数学博士。一手创办光华剑桥,短短几年培养出11个牛津和5个剑桥学生的骄人成绩。
王慧琴
光华浦东校长
南昌大学理学硕士及工学博士学位,曾在大学工作十年,副教授职称;从2007年起从事国际课程教学及教学管理工作,如今已有十年,深谙国际教育体系。
主持人Yvonne Huang:
我是Yvonne Huang,来自剑桥国际考试委员会,主要负责华东和台湾地区的学校支持和服务。
今天的主题是“核心素养、中西课程、融合创新”这些关键词,我们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自己希望发展的方向。
我们三位校长可以分享一下,A Level在中国落地的时候,是如何把剑桥国际课程或者其它的国际课程融合在一起的,让我们的中国学生更接地气地去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达到升学,以及个人发展的最终结果。
光华剑桥校长 雷冬冬:
我们的A Level课程,跟这个主题有一致的地方,也有不完全契合的地方。因为我们没有课程融合,我们做的完全就是西方的课程。
没有融合,也有一致的地方,是因为我们在中国本土教中国学生这套课程。高考制度改来改去几十年,实际上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变化。
中国教育在看得见的时间里,尤其是高考制度,我认为不会有,也不可能有实质性的变化。因为教育的事情牵动的并不是教育一个部门。在大环境不能改变的情况下,家长都对孩子的教育充满种种的焦虑和不满。
如果家长不满意,可以选择国际课程。“国际课程”真要说哪里“不好”,就一个字——贵。
谈到核心素养、谈到21世纪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觉得我们的孩子的确缺乏太多核心素养,也缺乏今后真正进入社会的一些能力。
在我看来,一个人一辈子都能幸福生活,才是最重要的能力。咱们不都说:教育是为孩子的终身幸福奠定基础。
我觉得“终身幸福”有两点:
(1)身体健康。
(2)心理强大。
上帝造人的时候不会眷顾任何一个人。每个人都会经历苦难、折磨。如果孩子碰到这些,并能顺利度过,这就是心理健康。
大家也知道,很多小朋友有心理问题或者心理过于脆弱。曾经一位家长因入学考试稍微难了些,就说:“您的考试太难了,孩子回去得受打击了。”我心想,您的孩子这种打击都受不了,今后碰到问题怎么处理?
社会越发达,人们对于“坚毅”这个词就越看重。
有些时候,中考、高考也有点好处,能让孩子吃点苦头。我认为A Level课程体系对孩子最好的地方就是学科自由度,我相信这会是中国课程改革的一个方向。
目前中国教育可能是一双37码的鞋,对孩子各种要求还是比较一致的。不管教育怎么改革,今后的方向一定会越来越个性化。
为什么说A Level好?因为A Level考虑到受教育对象作为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需求,几乎给所有的学生提供了一个“适合他的课程体系”,这就是A Level最人性化、最值得我欣赏的地方。
我认为国际高中是比较好的模式,弥补了中国教育的一些不足。中国这一代年轻人,特别是出国留学的年轻人,有中国的一些优点,再加上西方的团队合作、写作方面等的培养。立足全世界,我认为很少有国家的年轻人像这一代年轻人这样,具备这么好的核心素养。
主持人Yvonne Huang:
我大概总结一下雷校对教育未来方向的理解:
1.学习健康个性的发展。
2.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化特点。
3.基于本身中式教育,发展国际视野。
接下来,有请上实剑桥实验学校的毛博士给我们分享一下,他所在学校以及他个人的一些育人理念。
上实剑桥总校长 毛克非:
我的主题是教育融合,因为我们希望做一个比较纯粹的课程体系。课程并不代表全部的教育,只是教育的一个维度。
在我们选择了剑桥大学的课程体系之后,从过去十年的经验来看,教育生态的多样性和选择性,主导着课程生命力非常重要的方面。
我们倡导的新教育,不是以课程、教师为中心,而是要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真正看作一个鲜活的生命个体。在这种情况下,一定要给学生选择性。因此,在运行学校的时候,课程的选择要丰富。
给学生选择性是有代价的,这是学生学习的责任。学习不是家长,更不是学校的事情,而是学习者的事情。
因此,给学生选择性,就需要学生担负起学习的责任,这是他们的选择、他们的前途、他们的未来。
在学校里,我们引导学生进行三个方面的考量,从而做出适合每个学生学习的课程组合。
第一个方面是内在心理上的需要。心理上的需要就是对未知世界的追求,也就是好奇心。所以一定要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这是可持续发展的。
第二个方面,是学生的学习能力。在这方面,主要看学生有没有能力把他选择的课程学好。
第三个也是国际教育比较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对于职业的规划。
我们要比较早的引导学生了解社会、了解自我和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对未来的一些选择。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合理的选择:这个选择是他感兴趣的,是他有能力学好的,而且是未来需要的。这样能够更好地落实并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理念。
最后我想补充一下,我觉得教育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事情,做好每一天很重要。每一个校长、每一个老师听到的理念,说起来都是比较容易的,但在实操层面上,一个学校的校长,应该把教育真正当做一种伟大的事业、终身的事业,把极大的热情投身其中。无论是中国教育还是国际教育,都应该有这种投入精神,最终让教育走向成功。
主持人Yvonne Huang:
毛博提到几点,
学生的好奇心是驱使他们终身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
他们有选择课程的自主权,并且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学生的学习能力如何,需要通过学校进行挖掘并培养;
学生需要极早地得到职业规划的相关指导。
我想这几个方面,也体现在毛博士所在学校的办学特色之中。这其实与21世纪要求的未来人才的素养有很高一部分是吻合的。
光华浦东校长 王慧琴:
刚才,来自剑桥大学的David Cardwell有提到,在英国,A Level课程是按照自己的学习兴趣选择3-4门来学习。这样的情况确实存在。
但是,在我们学校,我们还是鼓励全面发展。我们会让孩子更专注于自己的学术强项,比如:我们的孩子可能考A Level的只有数学、物理、化学;也有同学考数学、物理、化学、经济,中国孩子可能选择偏理科的比较多。
但我们还是会开设一些历史、文学课,他没有“一定要去参加考试”的压力,学校会提供平衡的课程供他选择。
与此类似,我们也会开设艺术课。一些特别有天分的孩子可以参加一对一指导的课程,然后参加CIE、剑桥的考试。不参加考试的孩子,也可以来学习,增强自己的素养。
虽然我们剑桥课程尊重孩子的学术强项,但我也建议学生对自己不是很擅长的科目,不要抱有“我不能学习”的心态,而是要克服困难。比如历史,也许有很多孩子并不擅长,但我还是鼓励他们学习,这样可以从课程的角度,来增加孩子的批判性思维。
剑桥课程一直提到的要义,其中之一就是跨学科教学。
跨学科是培养好奇心和创新的一个特别重要的条件。我们学校校训是“责任、真理、原创”,实际上原创精神是我们学校的一条主线。不管是在课程上,还是在学生活动上,我们都是围绕这样的主线来进行。
原创性,就是我们非常认可孩子的独特性,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在创新力的培养上,我们特别注重跨学科教学。关于怎样做一个融合,使课程更节省时间,同时又能讲得又好又有效率,我们学校已经养成了一种习惯。
我们剑桥课程里的力学课和物理课,也有很多重合度。如何做好跨学科老师之间的沟通交流是非常重要的。将多学科一体贯穿,既节省时间,又利于学生对知识的通盘理解。
在我们学校,会对有能力的老师提供更多的学术支持。如果通过学校的考核了解到这个老师可以做更多的课研工作,那就会给他更多的时间来做项目。
做项目也与培养21世纪核心素养有关,比如:愿意去理解和接受其他孩子的观点,如何进行团队合作,在这个项目里都能够得到锻炼。
当然,这些对师资的要求非常高。有些能力特别强的老师,我们是鼓励他这么来做的,这就是剑桥跨学科素养。
同时,剑桥课程中有一门课我非常喜欢,就是在A Level阶段培养各种能力。在剑桥,是把它独立成课参加考试,但这门课的师资非常难找;而且,如果单设一门课的话,辐射的学生也很有限——20名学生选这门课,只有20名学生受益。
所以我的想法是:是否可以让每个老师都了解这门课的精神,并结合他自己的课程,把其中一些理念融合到课程里。
我们并不是单独开这门课,而是把理念贯穿到其它课程中。除了教学科知识,同时也希望老师能够把这个技能教授给学生。
我们的学生返到母校来,比如大学毕业后回学校看我们,其中有一个孩子他没有感谢学校教他多少知识,而是说“我非常感谢学校的老师帮我们一遍一遍地修改学术论文,改了十几稿,这让我非常受益。在学校里,老师教的很多学习能力直到大学都是比较适用的。”
我是化学老师,在牛津读大学的一些孩子对我说:“为什么大学里的化学都是写报告。”虽然在高中我们已经这么做,但直到大学才真正感受到这个给他们带来的真正好处。在每个学校实施课程的时候,可能侧重点不太一样。
剑桥最近发布了一个报告,回答了外界对A Level的质疑:有人质疑A Level是考试型的,洋高考,其实不是,A Level非常关注学生的个性化能力培养,这个和IB课程还是有些不同,它更注重建立不同的观点。
比如它会要求孩子:对一个话题一定要有不同的声音,然后学生在这个基础上阐述自己的观点,这个对孩子思辨力的提升是非常有帮助的。
跟其它课程相比,有一个优点,就是孩子可以只做自己喜欢的——比如:他可以选择数学、物理、经济这几门课,也可以在经济这门课上再做深入研究,这对于孩子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但是实现的途径是鼓励孩子先学出自己的强项,然后再广泛平衡的学习。
主持人Yvonne Huang:
非常感谢王慧琴博士从不同的角度和维度阐述了剑桥国际课程在学生这一块是如何落地的。刚刚王校长从实践以及具体的学术方面跟大家进行了分享。
关于第二个问题,很想再请教三位。在过去十几年的实践当中,有什么是大家印象最深刻的?比如落地国际课程以及达到育人概念的痛点或者是我们的一个成果?
上实剑桥总校长 毛克非:
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有效的学习方法的掌握和生活习惯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健康的人生业绩是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学术上会学习并且爱学习。另外,把家长和社会的力量结合在一起共同培养学生,这可能也是我们走向教育成功的一个重要方面。
光华剑桥校长 雷冬冬:
在中国办民办教育有一点特别好,那就是自由。在公办体系内,有各种各样的制约。应试教育可以做的扎扎实实,素质教育一样可以做的轰轰烈烈。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可以在A Level课程体系里面得到完美结合。
光华浦东校长 王慧琴:
刚才,剑桥的教授说,家长看待孩子的问题和老师看待孩子的问题的感觉是不一样的,而且越做国际课程,我越觉得一个学校对于孩子学术以外的培养是更重要的。
我们常跟孩子们说:“希望每个从光华出去的孩子,都有光华国际范。”其实教育家长的责任也在我们这儿。一定要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所以家长也都有读书会,就是希望家长和学校站在一起,这样我们才能够教育出一个全面发展的孩子,给孩子幸福的未来。在孩子18岁以后,独自面对社会和人生的时候,学校和家长能够放心地把他放出去。
主持人Yvonne Huang:
其实,今天是非常好的一个分享和讨论。我们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热情,并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探索培养学生成长的道路。希望今后有更多的机会跟各位分享交流,谢谢三位校长。谢谢!